小編好,
1. 我的語法是想要撈年的資料,比如value30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;
但如果我選股頻率卻是選月的話,結果會是以那個為主?
2. 如果我的語法內有兩個以上不同的資料,比如
value13=GetField("月營收", "M");
value30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;
有年也有月,因為我想要先用年來過濾,然後再用月來過濾,這時我的選股頻率要怎麼定?
謝謝!
小編好,
1. 我的語法是想要撈年的資料,比如value30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;
但如果我選股頻率卻是選月的話,結果會是以那個為主?
2. 如果我的語法內有兩個以上不同的資料,比如
value13=GetField("月營收", "M");
value30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;
有年也有月,因為我想要先用年來過濾,然後再用月來過濾,這時我的選股頻率要怎麼定?
謝謝!
你好:
問題1:如果以選股頻率為月的話,實際上會去抓月K的資料,
假使這時候程式碼裡面有年的資料,這屬於跨頻率的應用。
如果有買"3週學會程式交易"這本書的話,可以看書的p296~298頁
問題2:這邊小編不太清楚你說要先用年過濾,再用月過濾是什麼意思??
或許你可以試著拆成兩個腳本試試看能不能達成你的需求
感謝快速回覆
1. 剛寫了程式測試了一下,程式一不管是用選股頻率年或是季來跑的話,結果都是一樣,都是93筆,但是程式二卻撈出97筆,這是否說明它撈的是以程式的寫法為主?
//程式一
value30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;
value31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[1];
value32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[2];
value33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[3];
value34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[4];
value35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[5];
condition3= (value30>value31) and (value31>value32) and (value32>value33) and (value34>value35);
ret = condition3;
//程式二
value30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Q");
value31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Q")[1];
value32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Q")[2];
value33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Q")[3];
value34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Q")[4];
value35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Q")[5];
condition3= (value30>value31) and (value31>value32) and (value32>value33) and (value34>value35) ;
ret = condition3;
2. 程式範例如下,用選股頻率年來跑會撈出72筆,用選股頻率月來跑的話,只出現9筆,不懂為何會有不同? 跟第一個測試結果又不一致
value11 = GetField("月營收", "M")[1];
value12 = GetField("月營收", "M")[2];
value13 = GetField("月營收", "M")[3];
condition1 = (value11>value12) and (value12>value13);
value30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;
value31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[1];
value32=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[2];
condition3= (value30>value31) and (value31>value32);
ret = condition1 and condition3;
謝謝
你好:
請你提供相關選股設定,以利小幫手提供協助。
Q1.
//程式一: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Y");
1. 選股頻率季:93筆

2. 選股頻率年:93筆

//程式二:GetField("稅前淨利","Q");
1. 選股頻率季:97筆

Q2.
選股頻率年: 72筆

選股頻率月:9筆

你好:
這是因為資料對位的原因喔,所以會造成選出來的股票不一致
問題一:
程式一為年資料,因此用年頻率去抓就會是對的,而用季的部分去對位到年的部分,也會是一致
程式二則是季資料,要用季頻率去抓,而改用年頻率的去抓的時候,因為資料對位的原因,抓到的季資料就與原本的不同。
問題二:同問題一,都是資料對位的問題,因為在這邊是用到月資料、年資料,要以資料頻率小的為主,所以應該使用的是月頻率
以上說明。
6 評論